【腦中小劇場 新年不打烊贈書場 她把自己泡進了顯影劑】
推書之前,先讓我講個故事。
那是一個接近春天的下午。
老闆一邊滑手機,一邊偷偷看著女郎,女郎已經在陳列架旁躊躇了一段時間,暗自盤算,最後心一橫,連同倉庫的存貨一併清空。結帳時老闆一臉狐疑,心想這些瓶瓶罐罐要是化妝水也就罷了,但裡頭可是顯影劑啊!分量足夠放滿一整個浴缸,堆在暗房角落三年也用不完。然而,在底片式微的世代,只要有人肯幫他出清存貨,對方就算拿去泡澡他也不在意。
女郎回到家,走進浴室,依序把硼砂、米吐爾、亞硫酸鈉,以及對苯二酚倒進浴缸,轉開水龍頭,水溫恆定在攝氏二十度,以上兩行是底片顯影的基本條件。接著慢條斯理的攪拌一整缸顯影劑,等水位到八分滿時,她關上燈、深呼吸,然後把自己泡進了顯影劑。
於是,她的肌理變得透明,經脈延伸成故事,腦迴勾勒出見識,在藥粉的作用下,她的人生無所遁形。若從天花板俯瞰,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具發出藍光的肉身,而是一則故事與見識交織的文本。女郎用這樣的方式,讓大家看見自己、看見人生裡的疑難雜症。
這是一本浸過顯影劑而還原的科普書,顯影的是心理學,還原的是作者本身。全書收錄二十多則心理剖析,悉數由作者的人生經驗開場,筆觸輕盈,宛如閨蜜間的私談,主題從自我認同、人際關係,再到面向世界,視野層層擴展,將人間的日常苦惱擺上前列,共鳴由此而生,譬如:
● 買了一堆東西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?
● 覺得一個人吃飯超級魯
● 時常被臉書按讚數折磨(我就是!!)
● 動不動就想談談戀愛(身邊的男人都是!!)
● 擔心自己變老(身邊的每個人類都是!!)
除此之外,科學基礎也沒缺席,即便退居二線,段落間仍酌量穿插了心理學知識,為論述埋下地基,倘若真有「散文科普」此類文體,本書當仁不讓。
敘事的起點,就從作者的本名遭受訕笑開始。
柯晗成了「蝌蚪」,這段算不上友善的童年回憶,讓「刻板印象」浮出水面,單靠姓名,我們便能從中臆測一個人的性別、外貌,甚至性格。可惜這些臆測的慣性,多數源自於大腦的惰性,於是姓名不只拿來辨識身分,也可能成為刻板印象的養分,一旦我們習以為常,偏見的滋長便能理直氣壯。
議題繼而延伸至人際關係,〈沒人按讚,萬分沮喪嗎?〉肯定是這本書按讚數最多的一篇,講的是人類如何被社群媒體牽著鼻子走,無論是自戀情結的文獻援引,或是推特的外掛程式(死後幫人繼續發文)科普,都令人拍案叫絕。原意在拓展人際的社群媒體,卻讓我們變得只愛自己,人類自此成為社群媒體的隨從。一如作者所言:「高度自戀者並不會愛上他人,他們只會愛上自己的影子。而他們的影子,就是臉書的粉絲數和按讚數。」
末節再從人際聯結到周邊的世界。作者某次閒逛藝廊時,發現描摹苦難的畫家,居然是含金湯匙出世的富家女,因為苦難始終在生活的背面,於是她只好將想像的苦難翻印到畫布上。有人以為痛苦能為人生帶來勳章,因而崇拜痛苦,殊不知有些罹患創傷後壓力症的患者,只想忘掉令他們痛苦的經歷,因為「苦難並不一定會使人堅強」。
柯晗筆下的情節看似諷刺,但更諷刺的是,這才是真實的人生。在那一整缸的顯影劑裡,我們見自己、見眾人、見天地,但最終都逃不過一個叩問──我們是否願意接受人生真實的樣子?
其實當初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很明確,因為這本書,跟我一開始成立粉專的目的高度疊合。原本都寄望是由生活經驗入手,穿插心理學知識,讓心理學更符合人體工學。只是我後來嚴重走鐘,在文字裡橫生枝節,腦洞大開,把知識說成了某個人的故事。然而柯晗卻始終維持著優雅的書寫步調,書桌上永遠都有一杯不加糖的咖啡,杯緣上只有微微的唇印,她靜靜地敲打鍵盤,把知識放進了自己的心事,而這些心事,成了大家共同的故事。
藉由這些故事,我們會重新看見自己的人生,然後發現它雖不完美,但也不一定是個問題。於是關於人生的皺褶,不用急著熨貼,而是先靜下心來,看清楚它的層次,終會發現,一切其來有自。
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,就有機會得到《看自己:如何掙脫別人或自己對你的偏見》這本低脂高能又雅緻的科普散文,感謝 大是文化 贊助,此次贈書原有三本,恰逢新年,小劇場再加碼一本,因此本次活動一共贈書「四本」,同時祝福各位讀者新年快樂!過年期間,小劇場不打烊,贈書活動會持續到年假的最後一天,陪伴大家一起面對不想到來的周一!
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、順手分享,或Tag好友,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。若你只想單純抒發感想,不參加抽獎,小劇場也非常歡迎你留言。
※ 留言格式:新的一年,我希望看見自己的___________(兩到三句即可,當作新年願望,但像什看見自己的小腹越來越平,或未來老公就在隔壁辦公室之類的就放在心裡吧)
※ 贈書方式: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,隨機抽出四人,共贈書四本
※ 活動期限:即日起至2/10(日)23:59截止
※ 獲獎名單:將於2/13(三)晚間公布於本文留言區,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、地址、姓名、電話等資訊,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
※ 考量郵寄成本,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